等待破晓,笑满山川
李志祥
2020年以来,一种不明来源的病毒在中国肆虐蔓延,从武汉到其他城市,每天增长的确诊人数牵动人心,一线传来的种种信息令人窒息。
坦白说,移动互联网时代,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爆发公共疫情,该如何应对,全球几乎都没有充足经验。这次经历无论对个人,还是对现代城市和社会来说,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痛苦与煎熬。
对于国家,目前的我无能为力。只能将自己积攒的那点钱捐了过去然后呆在家中。
疫情期间爆发的各种魔幻事件让我感慨这个世界还会好吗?
这个问题我不知道,也没有足够学识去分析出问题所在和提出解决方式,又不愿轻易去下个未经验证的结论,便当个理性一点的旁观者吧。
对于自身,未来的迷茫感总在闲暇时袭来。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这个社会上活下来,而且活得不错?我是否有相对同龄人更强的核心竞争力?我未来能赚够足够的钱去支撑我的生活吗?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否不为物质生活烦心?这些问题萦绕着我,或许一直萦绕着我,只是在疫情期间被放大了。
我们不能选择或者改变已经到来的事情,唯有适应环境方能有所为。经济下行带来的学业延宕、就业难和公司经营困难已成定局。现在只能积极规划,在挑战中找到机遇,找到适合自己的路,在意识到风险的情况下,努力提高自我的容错率,才能有所出路。
在目前的我看来,这个时代有太多人比我厉害,我只能在发现这一点以后出发的早一点,尽可能提高各种能力,尽可能丰富自己。学柏拉图的“洞穴比喻”的时候,曾和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:“如果你是那个走出洞穴的人,你还会回去吗?”
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:“我可能不会回去,尽管我在走出洞穴、尚未见到太阳之前会感到恐惧与不安。”
现在我愈加坚定这一倾向,就如同那一句诗:“我本可以忍受黑暗,如果我未曾见过太阳。”而现在的我需要时时警醒的是:“我见到的确实是太阳,而不是走进另一个山洞,把不曾见过的黑影奉为圭臬。”
在我大学生涯之中,学会的最重要的不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,不是那些搞不懂的生化反应,而是对自己负责。
没错,就是对自己负责。
意识到并学会这件事花费了我很长时间,我自己对于它的定义是:清楚最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,即抛开所有面对他人的伪装之后的自己。然后剖析自己的优缺点,并扬长克短,而不是逃避它。然后基于自己的本心,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,而不是他人想要我做什么,并穷尽一切办法为之努力。具体在我身上就表现为:
不再为按照他人对我的评价而改变自己本身的轨迹。如果你觉得我优秀,我表示感谢,但是在我没有做的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时候,我不会装作自己很优秀的样子去自欺欺人。如果你觉得我做的不好,告诉我原因的我尽可能反思并不断改进,如果只是无端议论,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能解决大多数的问题。
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,坚定好了就不找借口地走下去。搜集资料,制定计划,定期回顾,坚持执行。这在这次疫情中体现的尤为明显:我想考教师资格证,那我就购买学习资料,整理复习计划,然后坚持实行,每周做一个总结,然后重复这个过程。疫情在家学习有没有影响?肯定是有的,但是我的目标还是要实现的,我的计划还是要往下推进的。所以不想因此为借口去欺骗自己。
疫情终会好转,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。正如加缪在《鼠疫》中所说,经历一场疫情,人们能赢得的全部东西,就是知识和记忆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记录这些知识和记忆的载体。
我希望现在的你能铭记自己的目标,改变能改变的,把握能把握的,活在当下,提起勇气和信心,不断地克服困难,调整心态,相信总有云开见日的时候。
冬将尽,春可期。待黎明破晓,山河无恙,人间皆安时,你我携手,相视一笑,看那人声鼎沸,樱花怒放,笑声遍布山川。
作者简介:李志祥,男,汉族,1997年11月19日,河南新乡人,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校生。一个很普通的大四学生,现在马上就要毕业,我四年的大学生涯也很平淡。目前在家里安心呆着,正在考教师资格证,今年毕业打算去参加特岗教师,完成我一个当老师的愿望。也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作出一份自己的贡献。
寄语:从刚开始的焦躁不安,到现在慢慢开始去做一些事情,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崩塌又自我建立的过程,是我们上了大学,乃至以后自己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,自己去规划管理自己。没有人是在别人的管束下活着的,但是你要活在自己的管束里,活成自己的样子。